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当前头条:娱乐脱口秀 | 当孙燕姿谈“AI孙燕姿”

来源 : 周到客户端    时间:2023-05-31 09:01:0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很意外的,孙燕姿发文谈了“AI孙燕姿“。当人人都乐于判断这种“AI歌手”有怎样的法律风险,可能触犯哪些伦理边界时,唯有当事人给出了从容又幽默的回答: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无所谓,思想纯净、做自己,已然足够。

坦白说,有关AI是否会取代某一类工种,或是AI可能给文化艺术行业带来怎样冲击的探讨已经足够丰富。只不过当时代的浪潮迎面而来,大部分普通人的反应往往会慢一拍,甚至难免有所谓“人定胜天”的奢望:限制AI技术的边界也好、拓展不同的学习方式也罢,既然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东西,总该能有办法对抗吧?

然而,“AI孙燕姿”的诞生,最终帮助我们加速认清现实:是的,AI能做的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得多,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是那个幸存者。任何忽悠你说掌握某种技能就能和AI对抗的说法,不要信,未来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从某种程度上说,从事文化和艺术创作的人也更早地意识到了这种危机。比如歌手陈珊妮早早地搭建了自己的AI模型,不仅亲自给它写歌,还成了模型的“歌唱导师”。在发布了一首几乎能以假乱真的单曲后,陈珊妮还给出了自己对AI超越性的理解,启发受众思考:与其说是创作者力求让AI变得有情感,真正的判断还要归于大众、归于听到歌曲的人们。

我喜欢这种务实的态度。在过往的讨论中,文化艺术创作者很容易陷于“大脑无可比拟”“情感无法取代”之类的观点;但无数科幻作品已经证明,这种先入为主的“不可能”往往源于人类的傲慢。或者说,如果创作者想要证明自己不会被AI超越,那么他们至少应该先理解AI的学习原理与创作方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是吗?毕竟今时今日的技术已经证明,在拥有足够丰富的素材训练的情况下,AI完全可以骗过一般人的认知,“AI孙燕姿”也好,“AI周杰伦”也罢,此刻能听出的细微差别,明天恐怕就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理性认知,并不等于举手投降。当创作者敢于承认凡事皆有可能,敢于放下对受众和AI的傲慢,敢于痛定思痛抛弃过去糊弄受众的那一套流水线思路,行业的光彩依然可期。毕竟,在没有AI的年代,好的创意同样会引来抄袭、模仿与复制。只要保持独立的、完整的思考,更多惊喜未必不会出现。还是拿科幻故事的例子说明吧——即便是在“三体”世界的监控下,依然有“面壁者”守住了思想的秘密,不是吗?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