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陈科宇 北京报道6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在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推进“两打”专项行动(“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行动)纵深发展。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由“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在科技赋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要充分运用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固废管理、环境统计等数据平台,进一步聚焦重点行业危险废物排放,精准锁定企业危险废物违法问题线索,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对自动监测数据领域也是这样。”赵群英说。
(资料图片)
据赵群英介绍,“两打”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有力打击了重点领域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危险废物违法案件15093件,罚款13.21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2599件。查处自动监测数据环境违法案件3267件,罚款是3.76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72件。
赵群英表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自动监测数据质量,始终对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零容忍”,保持着从严惩处的高压态势。
据赵群英介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手段很多,按照自动监测设备工作环节来看主要分三类:
第一个环节是采样和预处理的环节。常见手段有采用遮挡、堵塞等方式干扰采样环境,将污染物绕过采样口排放,破坏、损毁采样设备管线,更换或预处理监测样品等。相比较而言,这个环节的问题现场检查较容易发现。
第二个环节是仪器的分析环节。这一造假手段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需要专业能力强的执法人员才能够查出来。常见手段有改动仪器设备运行状态,修改设备参数,植入遥控、模拟等造假软件。
第三个环节是数据传输环节。常见手段是修改数采仪接收数据量程,破坏通讯线路,衰减传输信号,影响传输设备等。
赵群英说:“为保障自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生态环境部保持打假高压态势,露头就打。”
据赵群英介绍,判断一个企业是否达标,需要综合判断,包括检查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用电、投药量情况等,使得企业不能造假。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做好指导督促,不断推动落实《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减少数据问题,并制定更多执法指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污染源在线监控、无人机“天眼”、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开启了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能够协助破获常规执法手段难以发现的环境违法案例。
赵群英表示,生态环境部在重点地区的监督帮扶工作当中探索实现了科技信息化助力非现场执法,通过创新、创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环境问题发现机制,线上远程监督帮扶取得比较成功的应用。
据介绍,从2022年5月份开始,生态环境部向相关城市推送问题线索企业2万余家,经过地方现场的检查核实,问题发现率在70%-80%,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其他领域,生态环境部也在探索新技术对执法工作的支持,在水领域的指纹技术,在固废领域如何应用环评、排污许可、固废管理等信息系统、大数据,来发现危废处理处置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由‘人防为主’转向‘技防优先’。”赵群英说。据赵群英介绍,在科技赋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生态环境部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生态环境部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问题线索识别的技术方法,利用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面微站、污染源自动监测、用电用能等技术手段,融合排污许可、行政处罚、信访举报等,来发现识别重点行业排放大户的违规排放。
第二,生态环境部开发了信息化的支撑平台,组织评估中心、卫星中心、环科院、监测总站和信息中心,开发了40多个问题线索识别模型,关联匹配49类数据,通过模型计算来发现问题。同时,生态环境部通过平台向地方推送问题,地方排查整改,然后现场查办的结果反馈后再去核验,形成一个闭环。如此便实现了问题区域动态确定,问题线索一键生成,排查情况实时报送,检查结果一图统揽。大气执法监管的信息化、智慧化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第三,生态环境部引领带动了一批地方借鉴相关模式做法创新监管方式,使科技赋能执法工作,使得执法效能得到极大提升。比如山东、江苏等省打造的自动监控、用电用能等信息融合的环保监管体系,通过推送问题线索,大幅减少了现场检查的频次。河北把重点企业的DCS系统也引到执法监管平台当中,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状况。河北邢台信都区建立了高值区溯源类脑指挥平台,今年该区办理的涉气行政处罚案件中,30%的线索靠平台来推送。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